精编版《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三篇

时间:2022-03-25 作者:betray

看到《静悄悄的革命》这个书名的时候或许你以为它是一部讲述战争的书籍,其实它是一部有意义的教育相关的书籍,推荐你一定要看看,相关的读后感也别忘记写哦,下面是大黑猫文档网小编整理的精编版《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三篇,一起来看看吧。

精编版《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三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

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提到了“润泽”的教室,听上去好像是很容易理解的,不就是教室里的气氛要恰到好处,可要是仔细琢磨,却没那么简单就可以达成的效果。一个润泽的教室,如走进一个周围环绕着柔和的轻音乐,到处摆放着古朴、典雅的家具的咖啡屋,人坐在那里,再火热的心情也会平静下来。沉浸在一个心情舒畅的气氛中,学生和老师都超越了“主体性”神话,可以自由地发展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使课堂教学变为大家主动性的课堂。这时候,课堂上上的对话也会加深每位学生的印象。课堂上的倾听也会如愿地实现。如果老师能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和他们平起平坐,用一个平视的目光来打量学生,那么和他们的沟通也会畅通无阻,这就要求老师要学会倾听,听学生的,听自己的,听课堂的。学生的内心在想什么,老师自己是不是在合理引导学生,课堂的气氛如何等等,都在倾听中得以释然。

在《静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学先生以一种务实的精神,从老师到学生,到学校行政整个流程都注入了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书中的每个观点都是精华,有些观念不是第一眼看上去就能马上理解,但经过多次琢磨后会发现是你在教学中确实的那些内容。打开自己的课堂,走入别的老师的课堂,和同事之间开展合作,在共同的成长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看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教育花园的梦幻世界里,到处都是思想的芳香袅袅升起,醉人心脾。现在说是读完了,那是囫囵吞枣,书中的很多精辟论述只是被舌尖触摸了一下,有一点点的味道,但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味道,还需要细嚼慢咽地细细体会。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2

在假期里,我认真拜读了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教授所写的《静悄悄的革命》,佩服他做研究的毅力和执着,能够坚持访问学校、参观教室接近20年,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佐藤学教授在学习班中推行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学校里推行构建教师之间互教互学的“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在学校和社区的联系方面推进由监护人参与授课的“参与学习”实践。

学习共同体,它正是由佐藤学教授提出的。它是由愿景、哲学、活动系统推动的改革。学习共同体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它比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深度。它从交流意见向协同探究转变,小组学习变成相互说、相互倾听。学习共同体是由四个人一个小组,共同组成一个学习团体,他们彼此之间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完成学习任务。我们熟知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完成老师任务时需要小组讨论后给出一个统一答案,但学习共同体里面的每个成员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在小组成员发表意见时,其他组员要学会倾听,“倾听”在学习共同体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学习共同体能成就对话性深度学习,而其条件共有六方面,一是相互倾听的关系、真正的学习、跳跃的课题、活动性协同性反省性学习、学习的主人、关爱的共同体。共同体成员之间尊严、互惠、信赖、有共同的目标。

再联系我们的语文课堂,有“小组讨论”就表示学习共同体成立了吗?学习共同体背景下的语文教师该怎样教?在大问题的抛出上,又怎样设计出深度适宜、引领学生思考,体现出学生真正学习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逐渐地去实践、摸索、体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摒除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实现全员参与的对话性、深度学习。

联系我们的语文课堂,有“小组讨论”就表示学习共同体成立了吗?学习共同体背景下的语文教师该怎样教?在大问题的抛出上,又怎样设计出深度适宜、引领学生思考,体现出学生真正学习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逐渐地去实践、摸索、体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摒除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实现全员参与的对话性、深度学习。

读完整本书,感受颇深的还有佐藤学教授提出的“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这一观点,对照着我自己的日常教学,不免产生共鸣之处。

下面我先引用佐藤学教授所说的一段话:互相倾听是相互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

在没有“倾听”这一相互关系的教室里,占支配地位的是对他人的漠不关心,因此,相互学习的关系式不可能产生的。

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

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作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如果不能建立相互倾听、相互交谈的和谐关系,是无法创设出相互学习的教室的。

曾有特级教师提出:有效地课堂教学从倾听开始。确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是否能真正专心听讲,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发生这些现象:孩子们善于思考,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对其他同学的回答往往不去专心的听;当一个孩子回答完后,就会有另外的孩子争先恐后地表达不同意见,结果却说得和第一个孩子一模一样;甚至还有孩子看似聚精会神地在听,然而提问时才发现原来他对老师问什么也不知道。而在一些公开课堂上也能听到一些教师为了让整个课堂控制在自己的预设中,难免会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简单的甚至是扭曲的回应,比如:“对不对?”“是不是?”“恩,你说的就是某某意思,是吧。”反思着这一切,我想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教师和我们的学生都没有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洞悉自然地方式;是接受信息的渠道;是净化心灵的艺术;是解除自身疑惑的途径。然而,倾听的习惯也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觉得教师首先自己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回答,倾听学生的心情、态度等。让我们的学生得到表达的机会,享受着被倾听的愉悦;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激发起上进的渴望。相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才能让他们更愉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要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比如可以这样告诉我们的学生:善听的孩子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所以我们要养成善听、倾听的好习惯。还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比如可以这样提问我们的学生:“猜猜某某某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想想看他这样说有没有道理呢?”等等。相信只有让学生学会了先听后说,才能真正养成倾听的习惯。

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真诚处事,学会了关心,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优化、更精彩,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3

最近,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读过之后,我静下心来想想,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呢?我认为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理解"学生、"倾听"学生?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等等。

首先,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教师不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中那种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扮演三个重要的角色: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儿童思维的评价者、小组活动包括游戏和讨论的发起者。"特别是"每个"学生,我们谁能够达到"每个"学生的这一要求?通常是极少数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难以或者说难以自始至终地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我们常常批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学习的兴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何谈"润泽的教室"?

现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这并非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专业素养。"教师要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以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中轴。"我们既要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我们对课堂上学生不爱发言的这种状况也十分苦恼,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其实问题的症结还不仅仅只是这些,作为一种普遍情形,原因有哪些呢?如学生不能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学生胆小,不敢发言,久而久之就养成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在自己的心里说了;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的批评了,无形中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我们首先要理解这种拒绝发言的情形,其次,重新唤回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这种表达应该是真实的表达,我们的目的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倾听"是重点。我们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听讲,其实是要求学生"倾听"老师的讲。教师首先不去"倾听"学生,如何要求学生来听讲呢?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的内在的声音,"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只要我们教师学会了"倾听",对于那些上课发言不积极的现象,我们或许多一些理解。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我认为首先思想上要有这种"倾听"的认识,其次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到"倾听"得到学生发出的和未发出的声音,体现在让学生自立、合作地进行活动,使得"各种让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我想作为老师吧,多年来已经有了一种职业的倦怠,不愿意去研究教学,不想上公开课,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教研似乎也只是一种形式,走走过场,要是有上级领导检查工作,学校也只是安排年轻的、听话的教师去应付。作为教师,这样想,危害的只是自己,没有提升的只是自我。而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导,没有创新教研的想法,没有看过上面的文字,甚至自己都不愿意参加课堂教学的评论,不愿意充实改革学校的教研活动,真是学校、学生的悲哀!

我想作为教师就应该做敢于开放课堂的老师,向自己挑战。作为学校的领导,就要勇于带领学校,使教师成为最好的教师,使学校成为最好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