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一种自我反省和自我认知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只有认真审视了自己的内心,我们才能写出优秀的心得,以下是大黑猫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青春之歌的心得5篇,供大家参考。
读青春之歌的心得篇1
读了杨沫的《青春之歌》,我的感触颇深。
当读到林道静,为了革命,为了祖国,热情地投身于反抗日帝和国民党投降主义的学生运动,毅然离开于永泽时,我心里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主人公林道静坚守革命的高尚情操不得不让人感动。
我们说的是,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沉默。林道静——一个不屈服命运的女中学生在共产党的影响下,明白了“个人的命运只有和祖国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会有真正出路”的道理。于是成为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塑造了一个在三十年代觉醒和成长的革命青年形象。
在这一过程中,她经过了一系列的考验:在江华的帮助下,林道静战胜了特务的威胁和利诱;因戴瑜投降了敌人,她被捕入狱,仍旧不改志向。出狱后,在严峻的斗争中锻炼成了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
“她愣愣地站在庙门外冷清的石阶上,望着面前阴郁的树林,聒耳的蝉声还在无尽休地嘶叫,海水虽然望不见,然而在静寂中”。
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小说中的革命英雄人物。他们抗击侵略,抵制暴政,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民族的生存,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不惧怕把牢底坐穿,坚强地面对凶悍的敌人。
在那个革命运动时期,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应该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与出路,才拥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青春!
然而,战火纷飞,时局动荡的年代,也有一些既不支持革命,也不对者低头的人,小说中的于永泽就是一个好例子。生性懦弱的他,不敢加入革命,认为这是少数人的事,不需要自己关心,从而想让林道静顺从他去过平静的生活。当大部分青年南下请愿,抗击军警的暴力时,他却在图书馆研究古文。虽然这样的人对与革命来说,无大的危害,但在中国面临生死攸关的时候,如果都像他那样,那亡国是迟早的事。
汉朝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些没有革命的人只是冷眼旁观一切,没有看到对付黑暗统治只能用革命的手段,想苟活于世,碌碌无为,那些烈士们呢?一世英明,永垂不朽,他们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洒尽最后一滴热血,才换来了今天,换来了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
正是因为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倒在血泊里,我们就更没有理由怨天尤人,厌弃今天的生活,而是要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小树立理想,为祖国添砖瓦,并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祖国建设的洪流中去,创造新的辉煌。
难忘的青春岁月,不朽的青春之歌。
读青春之歌的心得篇2
纯白、高洁、清澈……这是我读《青春之歌》中的主人公——林道静的第一感。阴暗、无耻、肮脏……是我对当时那个社会的评价。
林道静生于地主家庭,生母是地主的姨太太,后来被地主害死。道静年幼丧母,又饱受林家的凌辱与虐待。这样的生活养成了她孤僻倔强的性格。接着,林家夫妇竟想利用林道静来赚钱——送她去读书,再找个人嫁个好价钱。但是她抵抗着,终于与亲人断绝了关系,离家出走。
因此,林道静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在革命工作者的指引下,走上了革命之路。因为她在之前充分感受到了这个社会的黑暗与衰落:大官、富人所谓的衣冠楚楚下的贪财好色,乞丐流氓的低俗下流,使林道静一心向着革命,与众多革命战士一起为新的社会努力着。
林道静在改变着,变得坚强、勇敢、独立。她不怕人们的疏远甚至于完全孤独,不怕亲戚朋友带给她的痛苦与打击,甚至不怕与丈夫余永泽长久的美好关系断裂,直到分离。对革命的热情,导致她坚持着,哪怕就在死神面前!!就算是白白牺牲,也永不后悔、至死不渝!
她不是一个人,她有着和她一样的一群人。他们有一种共同的品质。这种品质让他们走上了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他们,不像所谓的懦夫,呆在家里不闻不问。更不像那些欺软怕硬的汉奸,背叛祖国!他们是勇敢者,是他们站出来与敌人战斗!!正因为我们中国有许多这样的人,才能战胜日本和众多侵略者。
我发现,最初林道静在我眼中,是朵冰清玉洁的莲花,现在,竟成了在雪中傲然挺立的梅花!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读青春之歌的心得篇3
奋斗的青春猫可以吃鱼,也可以吃老鼠,甚至它去吃草都行,只要那是他费了力气去捕的食,它都会觉得香甜。
席慕容曾说过:青春的美丽与珍贵,在于它的无邪与无暇,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在于它的永不重回。然而,我认为,青春的美丽与珍贵,在于那时的我们是年轻的,有年轻的外表,年轻的心境,年轻的干劲,有对未来的期许,对梦想的执着。更重要的是,年轻的我们不怕失败,我们勇于奋斗。
我对奋斗的解释是:为自己想要获得的事物或人努力打拼,不断努力。
小时候,我会为了一颗糖果的奖赏而在中午乖乖午休;大一些,会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而努力考到一百分;再大点,我学会了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奋斗,即是奋力战斗,在属于自己的战场上,全副武装,厮杀呐喊,流血流汗都不算什么,因为心中装着满满的梦想,那是美好的未来。
有一首歌唱道:得来不易,好好珍惜。旁人施舍的东西我们不会珍视,因为得到它并不困难。只有我们自己靠拼搏换取来的东西我们才会视若珍宝,因为我们得到的早已不仅仅是那东西,还有附加的努力和汗水。
因为年轻,我们奋斗,因为奋斗,我们永远年轻。奋斗着,是呐喊的青春;奋斗着,就有不灭的希望;奋斗着,就是成功的可能。
我喜欢《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和卢嘉川,他们之所以可以走到一起是因为他们在革命年代里有共同的信仰和追求,他们在一起奋斗,为了新中国的未来奋斗,也为了他们的未来奋斗。书中最后一段这样写道:“无穷尽的人流,鲜明夺目的旗帜,嘶哑而又悲壮的口号,继续沸腾在古老的故都街头和上空,雄健的步伐也继续在不停地前进——不停的前进……”不停地前进,永无止尽的奋斗。我想,这才是《青春之歌》的主旋律,也是青春之歌的基调。
奋斗的青春最绮丽。奋斗,就不后悔。
读青春之歌的心得篇4
生活就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我们活着就要奋斗,每个人都要奋斗,未来生存,所以我们是为了活着而奋斗,为了生命而奋斗。
黄花虽小,然它不遗余力释放自己独特的幽香,静静地走完自己短暂却充实的一生。它活着,它也奋斗着。《平凡的世界》里让我们看到了很多黄花式的人物。
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描绘了一幅中国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梦魇与繁华,痛苦与欢乐,纷繁交织,荡气回肠。从头至尾,作者都在诠释活着的意义: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才会永远年轻。
我一直钦佩勤奋的犹太人,他们明白:“如果要严守戒律,势必要经受苦难承担惩罚;如果要有所畏惧,势必要人心向善;如果要不被同化,势必要遭受排遣和镇压。”这个伟大群体的预见性让我们瞠目结舌,当我们还在埋怨作业繁多无暇娱乐时,他们已经收获了艰辛后的喜悦。
蛹的奋斗,迎来了破茧而出的瞬间;蚌的奋斗,留下了珍贵的泪珠;唐僧师徒的奋斗,喜得真经;老师们的奋斗,使得桃李满天下……这些道理我们都铭记在心,也常常激励自己:“不历经风雨,怎能见彩虹?”然而,难题没头绪、同学歧视的目光、孤独单调的生活,在一次次的失落后,我们的热情消失了,只能茫然地站在原地,向父母老师求助。不是说只要奋斗,就会厚积薄发吗?
原来,奋斗是要连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落花的感伤,往昔的眷念,春去秋来,从来都只是暂时的。而敏感的失落者喜欢将瞬间的难奈倾注于笔端。书写的时候,心也不知不觉地跟着流泪,像对自己最亲最爱的人诉说自己的苦闷与不安。也罢,舒坦了,便会忘记什么才是痛苦。若是无法真正释怀,那也只是时间在搞鬼。可能数天后,当重新拾起过往沉甸甸的心情时,它已如青烟般散去。合上记忆,不禁释然一笑:生活真美好!
朱自清先生曾说,
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因而,
从现在起,我们开始奋斗……
读青春之歌的心得篇5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值得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去讴歌,而青春本身就是一首最美好的歌。这几天,我看了一本流动着青春热血的好书——《青春之歌》。
他通过描写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的年轻人的革命精神。看完了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他们的信念是那么的坚贞。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些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此大学生为中心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_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反蚋了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掘起和分化。表现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旧思想来束缚的曲折成长过程,说明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确出路,才能拥抱起美好青春。
这部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的成长表明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找曲折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经过了一条艰苦的磨练和改造过程。她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她深受异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从小养成孤僻倔强的反搞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为反抗不幸的命运离家出走,这是“五四”以来,许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社会时共同迈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以及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来。最后在卢嘉州,林红等的教育帮助下,经历了二次铁窗血与火的洗礼,参加农民抢麦斗争,并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变为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