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优秀的读后感,能让人更加透彻地理解书籍的深意,优秀的读后感,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挖掘书籍中的深层次含义,以下是大黑猫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孩子》读后感最新5篇,供大家参考。
《孩子》读后感篇1
前些日子,朋友给我推荐了龙应台写的《孩子你慢慢来》一书。我在书店没有找到,于是在网上看了这本书。龙应台是台湾著名作家,她的著作很多《目送》、《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等一些较有影响力。读完《孩子你慢慢来》一书,感触颇多。
书中以第三人称来叙事,仿佛作者也在和读者一起来打量这对母子的生活常态,你看不到一个母亲面对着你絮絮叨叨那些生活的细碎。华安在玩耍在淘气中认识这个世界……妈妈在做家务在赶稿子在给孩子念书在生气……那些文字最朴实、最细腻、也最简洁地还原了一幅幅岁月画面,几乎取消了一切可能的抒情、感慨、议论、说教,只是干净利落的描述,让你看到,听到,触摸到,然后思考。思考的不是如何如何让孩子成才,不是如何如何让孩子出众,而是让人思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那些不经意间遗失的细节。它们渺小、无谓,它们太习以为常,太容易被遗忘,可它们就这么漂漂亮亮地给留了下来,写了下来,一篇篇,一幕幕,长长短短,晶莹剔透,甚至不要求情节完整,只要那股依附在事件上的情绪传达出来,就行了。
作为一位母亲,一位老师,“孩子你慢慢来”这句话让我感受颇深。“孩子你慢慢来”,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这样那样让你无奈的事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面对孩子时,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我们忍不住要拿这个孩子去和那个孩子进行对比,认为他们样样都不应该落后,我们希望他们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他们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
是的,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们强大,希望他们优秀,希望他们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他们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
想起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卷首语:“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龙应台看着那个五岁的孩子,用草绳打个蝴蝶结,她愿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等他五岁的手指把这个蝴蝶结扎好。扪心自问,我们有她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看着班上的孩子,我越来越觉得做老师不只是一份职业更是一门学问,一门很伟大很深奥的学问,远远难于做一位母亲的角色!有时候很茫然,有时候很疑惑,有时候又沾沾自喜。看着班上学习上不优秀的孩子,却忽略了他们身上很多的闪光点:他们阳光,他们自信,他们对未来充满自信,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们待人处事从容文雅,他们生活上不用你操心,还会倒过来劝解你、安慰你,他们坚持自己的爱好,在音乐上有天赋、肯努力……呵呵,一个健康的孩子,我为什么仅仅因为他不适应应试而责备他?给自己一个信念:做像龙应台一样的母亲般的老师!只想对学生说,人生的路很长,你美好的人生刚刚开启,让我们慢慢地、美美地、坚强地一起走!
再想想自己的孩子。我们已经习惯快节奏的当今现代生活,我们常常要孩子,快点、快点!从孩子一睁眼:快点起来,上学要迟到了。吃饭快点。妈妈要洗碗了……什么都是快点,快点,孩子跟不上节奏,于是责骂声便接连不断,孩子就在这样的情景下长大。古人云:欲速则不达。殊不知这快点两个字,没有考虑到孩子成长的规律。现在感觉有拔苗助长之嫌。感谢龙应台,让我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人生态度。 我要说:孩子,你慢慢来吧。其实也应该对自己说:别急,慢慢来。什么事情想清楚再做。别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同样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看完书觉得龙应台是一个幸福的母亲,因为作家的工作性质,反而让她有了更多的时间能陪伴孩子如此重要的幼年时光,能亲眼看到孩子的每一个成长和进步。对于我们这样的上班族母亲而言,因为白天要上班,晚上要带孩子,周一到周五要上班,周六到周日要忙着带孩子的忙碌生活,让大多数的我们蒙住了眼睛,总是只记得低头走路,不会抬头看路了。正因如此,我们总是错过孩子无可复制的每一个瞬间。
所以,还是放下自己身上无形的压力吧,不要奢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全能的妈妈。做一个孩子忠实的观众或者拉拉队员,虔诚的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哪怕不能时刻牵头引领,只能望向他蹒跚的背影而已。
《孩子》读后感篇2
最近,我读了一本《我要做好孩子》,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金铃。她善良、天真、可爱但却很平凡。虽然她非常让人喜爱,但她的成绩很一般,可以说没什么长处。她一直努力想当一名“好孩子”,因此经常与父母、老师进行“抗争”,但怎么努力,就是不能战胜自已的缺点。但她又是一个非常富有爱心的孩子,为了带回没人管的小妹妹,她努力学习尽然考了98分,还认真地照顾小妹妹。
我读了这本书后很受启发:就是主人公金玲虽然很平凡,但她的心灵里却拥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想当一个好孩子,而这种愿望,却是我们小朋友现在所没有的。
一直认为只有成绩好、听话就是好孩子的我这才明白:成绩好只是一个部分,我们还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去关心他人,关心我们的班级,这样才是一个真正合格的好孩子。
《孩子》读后感篇3
夏天的夜总是很凉爽的,栏杆旁的风很温柔迷人,卧在躺椅上,虽不是竹椅,也很惬意,夜里读书,虽不秉烛,却也生了一份古意。古时候的君子书生很让人羡慕。
我听说看书最难得的是慢读,这种慢是一种几番思虑的求索,新茶换成旧茶的味道一般,不是说无味,是平和了,读书过程是波澜起伏的,在合上书的那一瞬,长舒一口气,站在书外,以静观动,动者也是静的了。
今夜是合书的时间了,龙应台女士的《孩子,你慢慢来》自书中看时,只觉得活泼有爱,自由开放,孩子的故事总是新奇逗笑,引人喷饭的,这书讲述了自己陪伴儿子华安和华飞的成长故事,后文并有两篇华安和华飞关于母亲的回忆散文,书不算厚,却很让人回味,在我的印象中,龙应台是民主自由的卫士,是敢于为公理呐喊的文坛斗士,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者。读过此书只觉得她是一位母亲。像千千万万的母亲一样的又独立于千千万万人之外的母亲。
书中是叙事,叙述孩子小时候的事,简简单单的叙述小时候的事,很少带有直抒胸臆的话,却在字里行间透漏了对孩子顽皮,可爱,天真的无奈,喜爱,欣慰种种生活真实的感情。每一位母亲都经历过的无法言说的感情,所以作者不说这是何种感情,让读者自己体会也是很聪明的。又何必要把说不清楚的话强说呢?你知道就好了,就像郭靖说过:不用说,我和蓉儿都知道的。一句话可顶的千万句甜言蜜语?
龙应台女士的生活散文很散,很自由,很简单朴实,正不是有那种华丽词句的无思想文章,有些文章雕琢得再华丽却总比不上天然的佳作,若说作者写这些文章是为了歌颂母爱,我不敢否认,却更加愿意相信这些只是作者自然感情的笔尖流露,淤积于心,终日似有所怀,酝酿三番而泻于行墨,遂成锦绣,作者写时定然不是苦心竭力,搜词摘句,而是心之所想,笔之所成,自然流畅,沉浸在回忆之中一篇优美的散文便写出来了。这也是可贵之处,如诗一样,任然之气是诗之灵魂,我虽不会写诗却在看诗上有些功夫,其实诸位也很容易分辨哪是好诗,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应酬之作,如杜甫,今我不乐思岳阳,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再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再如月明林下美人来,好诗总是挥洒自如的,读此书便会沉浸在故事中,随着作者的心情波动而动,安安种种可笑可爱的行为仿佛自己见证了一般,这种故事的带入性使读者很享受这篇文章,并且是很自然的,没有什么读者请看,看官细思之类的话,正是文章高妙之处。
一篇结束,发现除了陪作者笑笑之外更有一种作者要传达的哲学深思在言语之中了,比如《龙》,比如《神话.迷信.信仰》这里的作者思考只是点到为之,却给了读者一个线头,指不定能凭着它从水里钓出什么大鱼。作者的思想本就是一个东西放交汇的产物正如华安《放手》中说的那样:她对我一方面极其严格,督促我努力学习,认真做事,一方面又却极其讲究自由尊重和理性思考,读书恰似知人,作者对自由,对尊重的需求和似隐实现的中华文化传统思维在书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是两种理论的综合,又是两种对人生的态度碰撞,爱与放手该如何看待,人的一生永远在不停的奔跑,却也需要停靠站,我想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分离的,不似夫妻,爱要结合靠近,爱孩子便教会他独立,自由。可是很多人做不到,华安文中:可是有时候,快快地放手也是有必要的。这句话不能说是对母亲独裁的悔恨,只能说是自己懂的了一层人生,也只有站起来的.人才知道何为站。
我一向认为那些说出高深莫测的话的人并不一定高深,相反那些说白话的人说的话才更应该重视,那种白话是微言大义,而作者便是通过这些白话告诉着一位母亲和孩子生活的哲学。读此书的意义也就在于知道这哲学,这种哲学我也是说不出来的,也是只有自己知道了才知道的。
站在书外,离开作者的记忆,我看这书封面上的图画,便有了一种寂寞,书的最后华飞写文章都十五岁了,你长大,我也老了,这世间的缘分总是喜欢制造遗憾的,以前只是4感觉花开了,又落去,每一个季节轮回都令人惊喜,现在自己也将老去,那些原本一起看花的亲友都难以再聚多喝一杯。想起龙应台女士的《目送》,更添悲伤,时间是慢不下来的,但怎可辜负,所以不必求时光慢,你慢下来,用慢观快,快者也慢了,再说这世上的花开花落都是很慢很慢的。连夏天晚上的茶也凉的慢,不妨,栏杆旁的风真的又温柔又轻慢。
《孩子》读后感篇4
?孩子你慢慢来》,作者龙应台。想不起当时买下它的原因,也许就因为它的封面,黑的底色上稚童仰望着母亲,无限孺慕,无比信赖,和书的名字相呼应,给人温暖的感觉。向很多人推荐这本书,因为看完这本书后的感动。
除了开篇《孩子你慢慢来》有点沉重外,整本书写的只是一位母亲,陪伴着孩子一起成长,为童言稚语中的真理与美好而感恩,为造物的神奇而感悟,也为自己所给孩子的不完美而惶恐。给我感觉最强烈的还是第一篇《孩子你慢慢来》,街头卖花的老妇人,大声呵斥着自己的小孙儿,为他努力地想把扎花的草绳打成一个蝴蝶结而耽误了时间,这情景让文章中的“我”想起了儿时的往事。在那时的中,孩子们没有尊严可言,有被罚头顶一满盆水双腿弯曲站半小时的,有因成绩差而必须将写着“我是懒惰虫”的牌子挂在身上绕校园一周的,更有学生因家境贫困交不起补习费而受到老师的反复刁难与体罚,那种冷酷让小女孩对世界彻底失望,于是,有一天她带着自己的三个弟妹一起跳了河……
做了母亲后,发现自己的心会为所有的小孩子变得柔软,也许书中的“我”也是这样,小心翼翼的尊重孩子的每一个要求,认真地陪伴着他倾听他的每一句话,不愿幼小的心受到任何伤害,就像书中作者在心中对那个卖花的小男孩说的:我可以用一辈子的时间等待,孩子,你慢慢来。看了这本书后,我时时自省。爱自己的孩子,是母亲的本能,给他们尊严,却不是每一个成人能够做到的。有没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有没有贪一时轻松敷衍了孩子一转身却又忘了对孩子的承诺?是不是会和孩子平等的对话?有没有因为工作的忙碌而忽略了孩子对你的依恋?有没有因为心情恶劣而无端迁怒于孩子?开始问自己这些问题,而答案总让我怵然心惊,因为在我们的.传统中并没有将孩子和成人当成对等个体的习惯。尝试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用她的语言,听到了许多原来不知道的事情,孩子的内心世界是那样丰富,耐心倾听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们。慢慢来,现在的孩子们可能都做不到了。
记得有一次到孩子幼儿园开家长会,老师和我们商量周末活动的事情,可听下来好多小朋友们都没空,他们忙着学画画、学武术、学钢琴、学跳舞、学英语……其中竟有一个小朋友周末要上一天半的课,这样忙碌的孩子,又让他们怎么慢慢来呢?为了不甘人后家长们陪着孩子们学这学那,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们的未来”,那样的想当然,可是,可曾想过孩子是否真的喜欢呢??还是给孩子多一点“慢慢来”的机会吧。
《孩子》读后感篇5
金铃--《我要做个好孩子》书中的主人公,一个善良、正直、倔强的女孩儿。读着她的故事,我不禁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活泼欢快、聪明伶俐的儿童形象。
主人公金铃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只能算中上等,数学尤其为差劲,在班上常常以倒数来。金铃的妈妈卉紫为此几乎想尽了办法,可依然不见成效。要知道,金铃可是面临着小学的困难,如果再不努把力提高学习成绩,怎能考上一个理想的'初中呢?还好,就在这时,班主任老师“雪中送炭”,金铃荣幸地被邀请去参加老师的“私密班”。却因自己不小心说漏了嘴而使得“班”人数日渐增多,比较后引发一场“扔垫子”事件而让金铃摊上一场误会。面对这样的困境,此时的金铃却机智冷静,不动声色地利用自己的能力化解了误会,为自己讨回公道,着实令人佩服。
金铃在一次次挫折和失败中渐渐成长,她变得越来越成熟、懂事,在学习方面也不断地获得奖项,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结识了已经退休的孙老师,请她帮助自己一起克服数学的难关。因金铃的虚心好学,不久后,她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升。终于,在毕业考试的那一天,金铃迈着轻快的步伐,怀着自信的心情跨进了校园……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为金铃感到高兴,其实从一开始,她就是个好孩子,慷慨大方,热情可爱。只是她错误地认为,所谓的“好孩子”,就是成绩优异,是老师和父母的宠儿罢了,其实不然。金铃的故事在我们许多同龄人身上都发生过,有些后进生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够优秀,就变得怯懦自卑,其实一个人还有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东西,那便是拥有高尚的品德和上进心。只要你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那么你的人生就是可贵的。
金铃的故事,总能在必要时给我们一些深刻的人生启示,加油,我们都是好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昂首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