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首先应该是个读书人。通过读书,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可以直接改善你的教育方式,下面是大黑猫文档网和大家分享的教师关于《做最好的老师》个人读书心得范文相关资料,欢迎您的参阅!
教师关于《做最好的老师》个人读书心得范文
近日,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感触很深。这本书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
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提到做最好的老师务必具备童心、爱心、职责心,具有专家、思想家、心理学家的情怀,需要自己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每一天上好一堂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或社会问题、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写一篇教育日记等要求。
名师的成长经历,让我看到了差距在哪里;名师的经验体会,开启了我智慧之门;名师的独到见解,引发起我的认识与反思。
启示一: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就应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
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往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想当年,自己刚刚踏上工作岗位,那时的我热情满怀,立志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好老师,上课激情飞扬,下课跟着他们一齐做游戏。休息天,我会带他们到我家玩,去大明湖公园拍照、划船。在他们生日时,我也不忘送上一张小书签,那时,每个孩子收到礼物是那么开心。当我声音嘶哑的时候,孩子们偷偷地将“金嗓子”放在讲台上。
多么纯真的孩子们,我用童心换来了孩子的童心,换来了学生对老师的爱,那一刻,我是那么的幸福。而此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已好久没写祝福语给学生,也没再带学生去我家玩,也没……而学生也早已不稀罕这种小卡片了,他们对于我,更多的则是一份敬重!
启示二: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李老师深深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终如一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他能够和孩子一齐过年,一齐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
读完这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我暗下决心,必须要改变自己过去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爱,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职责把欣赏与期盼投向每一个学生”。
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
爱,也不应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惩罚”。
爱,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而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齐忧伤、一齐欣喜”。
爱,不仅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
爱,“不仅仅仅是对自己所直接教的学生的爱,还包括所有——外班的、其他年级的、甚至外校的学生的爱”。
爱,不是用一颗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颗颗童心,而是“需要一颗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职责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完美的开端。
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师关于《做最好的老师》个人读书心得范文
三年前有幸听了李镇西老师的一节 作文 讲评课记忆犹新.课一开始李老师便这样说道:"同学们我们许多人可能觉得自己不会写 作文 其实不然我看了你们交上来的 作文 觉得每一位同学都会写文章."接着李老师挑出每一篇文章中的亮点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分析为什么这样写.那是一篇写亲情的文章所以学生读来说来都特别有感染力.最后李老师在讲完了写作要旨后还朗读了自己的下水 作文 .那是一堂精彩的课每位学生都受到了李老师的关注赏识他们兴致高昂.当时我想能如此赏识学生如此平易亲切如此富于激情而又执着的老师学生能不喜欢他吗 能不学好他的课吗
最近又读了李老师的教育专著《做最好的老师》我不由地思考老师和学生究竟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才最有益于学生的成长
曾读过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一书不禁为他的教育机智而折服.万老师在书中叙述了将兵法运用于班主任工作和学生管理的成功事例.在实践方面作者强调在"爱"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的情况下老师要擅用谋略机变的教育智慧和胆略.书中生动曲折的故事大起大落的情节以及那些不落窠臼机智灵活地处理问题的方法让我们不禁会像孟老夫子一样发出"教亦多术矣"的感慨.在理论方面作者开创性地将兵法的理论与原则运用于教育领域中探究了兵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对许多中国古代兵法理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具体演绎和运用上作出了独特的阐述.
半年前在学校举行的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上顾建民老师戏称师生之间是一种贸易关系.商家要把产品推销给顾客他必须与顾客搞好关系.而老师要把知识推销给学生也要与学生搞好关系.他的谈话朴实幽默而令人思索.
我从事教学工作已经第七年了这期间有很多的困惑都源自"心态问题"——究竟应与学生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在面对学生时如何摆正自己的心态.我想只有处理好了这个问题教学才能变得从容教育学生时才能处事不惊.看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的收获极大.李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如班集体建设呀"后进生"转化呀早恋呀作弊呀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当然李老师也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
教师关于《做最好的老师》个人读书心得范文
《做最好的老师》录像,学校要求每位老师在网上看,作为自修团队学习内容。
我有幸借到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最喜欢李镇西老师在序言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每当读到此,我的内心便会受到触动,这段话给我的感觉,就像一盏指路的灯塔,在我茫然没有方向的时候,忽然大放光芒,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啊,自己和自己比,今天和昨天比,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不正是在“做最好的自己”吗? “做最好的老师”其实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所谓“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个“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老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所以我说,只要我从每天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每日三省吾身”,即使成不了红花,也定能成为一个绿油油的叶子,在属于自己的枝杈上,婆娑起舞。
爱学生,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复杂”,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章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在教化“后进学生”的过程中,李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更是独到,如:写《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争…“用心灵赢得心灵”是他教育的精髓,这个观点我久久不能忘怀,而且非常喜爱。 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 看待,用“学生的情感” 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李老师对爱的那份执着,对爱的那份坚持让人感动。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他对学生付出的是满腔的爱心。他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就想哪个章节给我的触动最大。我马上想到的就是《给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这一小节。当时看到这句话,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第二感觉是认同。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活,当我板着脸,故作严肃,装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时,当我在全体同学面前批评一个同学,杀一儆百时;当我远远地看着他们,而不是溶入孩子们中去时,我并没有获得他们的多少尊重、爱戴。反之,只是一个充满笑意的眼神,一个充满温情的动作,一句温馨的话语,却使他们更靠近我。正像李老师在书中所讲:“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已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账,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这就是李老师所说的“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在读李老师的书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李老师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简直是如数家珍,对陶行知等老一辈教育家的教育理论那也是随手拈来。我想,李老师之所以能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自然地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正是他长期阅读、积累的结果,这也是我要向李老师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想李老师那样,在每一个失误中做深刻的反思,()而不是忽略一个个教育教学细节,也不是满足于现状,更不是为自己的失误找理由。
在《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着我! 做一名人民教师, 多一些书生气; 多一些书卷气; 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之浩气; 多一些地之灵气。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 远离浮躁与平庸。 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教育的发展,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民族的崛起。
书看完了,我的耳边还时时听到这样的声音:把童年还给童年;要学会感动,因为生活在感动中是幸福的;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李老师教的是中学,我们教的是小学,他的方法我们未必拿来就能用,关键是要领会他的教育精神,教学生爱的能力、有自信心、上进心,这是孩子后续发展动力的来源。让我们向李老师学习,一起努力来感受教育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