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倒计时,平常心对待高考很重要,这篇文章你一定要看,高考满分作文2篇

时间:2022-06-01 作者:pUssy

心理学有个词叫做“心理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的极不耐烦或者逆反的心理现象。

高考倒计时,平常心对待高考很重要,这篇文章你一定要看,高考满分作文2篇

高考前,很多学生都会出现“心理超限效应”,学生出现心理压力过大,学习效率低下,情绪低落或者容易发怒,大脑一片空白,考试错题增多,不愿考试,甚至不愿意到学校上课的情况,其实都是心理压力过大的表现。我们经常说“一轮重知识,二轮重能力,三轮重士气”,现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把孩子的心态调整好,把孩子的状态调整到最好,就是成功。

那么,如何调整孩子的心态,帮助孩子高效复习,考出自己最好的成绩呢?

在足球比赛中,有个奇怪的现象,“2比0”的比分,往往被认为是最不保险的比分,因为1:0,虽然赢了一个球,但是全队都认为这不保险,所以思想上比较统一,往往能守住胜果;2:0时,如果对方追上一个球,双方士气就可能发生逆转,而进球多的一方,思想上也会发生分化,有人想攻,有人想守,最后导致行动不一,可能会被对方很快追平甚至反超。这告诉我们两点:

第一,关键时刻,心态很重要;第二,关键时刻,大家要统一思想,才能守住胜果。

所以,高考前,要多管齐下,共同减压,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1、学校:很多学校都会找专家,给学生开展一些心理讲座,也有的会组织一些放松的活动,帮助学生减压。

2、老师:跟学生谈心,听学生诉说,一般压力的学生,找老师倾诉一下,甚至大哭一场,问题就能解决大半了。

对于非常焦躁的同学,老师也可以利用专业能力,通过帮助学生面批试卷等方式,可以小切口,深分析,帮助学生做“心理按摩”,这比讲大道理更有效果。

3、学生:注意调节好自己的期望值,正确对待模拟考试和别人的期望、评价

学生压力过大,主要来自这么几个方面:

(1)频繁的模拟考试,成绩起伏不定带来的心理冲击,有的学生心情低落,有的学生逃避考试。

对策:基本上每个高三的学生,都有自己不擅长的学科,即便是擅长的学科,也有比较薄弱的知识模块、题型,某次模拟考试如果考到不擅长的地方,成绩就会不理想,这个很正常。

明确考试的目的,是提升应试能力,明确自己的知识漏洞,及时补救,学生可以对某次模拟考试的成绩和排名不要太过上心,但是对于做过的题目,不能忽略,重新复盘一下试卷,找出错题的原因,及时补救,这样的模拟就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2)担心高考发挥不好,怎么办?

对策:不管你担不担心,高考就在那里,总会到来。担心什么来什么,越担心,越容易出问题,问题不是在高考,而是自己对待高考的态度,就如同我们上台演讲一样,如果老是担心讲不好会怎么样,那么上台后就很可能会出现问题,如果我们抱着必胜的信心,不要过度在乎台下观众如何看待我们的演讲,以我为中心,往往就会发挥的更好。

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助于提升信心。要寻找自己的迎考优势,寻找过去考试中成功的体验,比如某次考试,我考过班级第几名等等,这些积极的暗示,可以提升自己的信心。

(3)怕自己考不好,辜负了父母、老师的期望

对策: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别人给你说高考加油,高考必胜,并不是说是要求你去超越别人,考上名牌大学,而是要超越自己,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你的备考就成功了。

学会自我减压方式:如果内心非常烦躁,根本学不进去,或者经常失眠,这个时候可以通过跑步、听音乐、和朋友、老师倾诉、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进行减压。

4、家长:放弃焦虑,平常心对待孩子高考

(1)家长是最容易焦虑的:每年高三都是如此,家长是最焦虑的群体,“考生在考场里考,家长在考场外烤”。

家长的焦虑,来自对孩子的高期待,来自孩子起伏不定的成绩,来自于自己的无能为力。

(2)家长的焦虑是最有害无利的:父母的焦虑会转移给孩子,让孩子更加焦虑,为什么高考前,有不少孩子不愿意跟父母交流了?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得不到任何安慰和激励,反而是父母更加焦虑,并把这种心态感染给孩子。

父母的焦虑,会转化成唠叨,会转化成对孩子的指责,让家庭氛围变得紧张,备考环境恶劣。

(3)放弃焦虑,做好自己的工作

要想让孩子正确对待高考,父母首先要正确对待高考,保持一份平常心,不要整天把“成绩”挂着嘴边,对于父母来说,孩子的身心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舍本逐末。

家庭氛围要和谐,不要过度紧张,不要过分关注孩子的起居和行为,多进行情感交流,孩子压力大,可以带着孩子出去散散步、聊聊天,让孩子把心中的苦恼说出来,家长即便什么都不做,孩子的心理调节就成功了一半。

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家长这个阶段,可以通过准备后勤保障,来缓解紧张情绪,比如从现在开始,研究一下备考食谱,千万不要到了高考的时候,临时给孩子加营养,进行大补,让孩子一定要提前适应。

高考是一次大考,但是从人生来看,其实高考也是一次小考,以后考研、就业、结婚,哪一件事不比高考重要?所以,临近高考,最重要的是平常心对待高考,重视高考,但是要变压力为动力,如果压力过大,就要放低对高考的期待,合理期待,尽最大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了。

1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化亦然。充满变数的时代中,如何护佑传统文化之根?自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自信,方能使悠悠文墨,贯穿古今。

变数之中,见微波而知暗涌,闻弦歌而知雅意,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方为智者之所为,更是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的必然选择。具有优秀基因的文化,当在变化之中有所坚守,更有面向环境的创新求解。

自强不息,创新求解传承传统。

诗词歌赋似一脉清流,滋润现代人的心灵。近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的热播,还人们苍白的生活以斑斓的色彩。然而,有人或化身怀疑论患者,认为所谓“文化热”不过是刺激感官、吸引眼球;或成为无厘头病人,以看秀方式做台下的“吃瓜群众”。人们或怀疑或戏谑,却忘了正是热播节目的创新求解,让诗意悄然重新进驻人们的生活,让悠悠文墨在热议中得以传承。

与时俱进,重新定义传统文化。

有人痛批当下的“汉字危机”是对母语情感的淡化,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然而我们不可能限制一个民族尽情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这是不近人情的因噎废食。魏源云:“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有机结合,才能使悠悠文墨“受光于天下”,从而传播四方。《中国诗词大会》的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以现代科技还原古典意境;“摇一摇”、新媒体互动,搭建传播平台供文化驱驰。以现代科技之土壤护佑传统文化之根,方能养其端倪,植其苗芽。

重拾自信,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

价值观的多元、外来文化的入侵,难免使国人迷惘于光怪陆离之中,忘了去拥抱传统文化。然而正如李清照所言:“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秉持“民族文化乃一流”的信念,才能以不卑不亢的姿态与其他文化握手言和。林风眠在水墨的清雅韵致中得到滋养,方能调和中西,打破画种界限而真正融会贯通;潘天寿挥毫落笔强悍霸道,以力量表现传统文化的优秀状态,与各族文化平等交流。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让悠悠文墨,贯穿古今。

自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自信,让传统文化被拖拽的踉跄脚步恢复稳重,让现代中国人不仅会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这是传统文化的创新求解,更是民族的未雨绸缪。

2

语文这个名词翻译一下就是语言的文化,语文一般都是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下面听课,但课并不一定要这么上。生活处处有语文,在自己的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也上了一节语文课。

有一次,老师让我们交换语言的魅力,老师并没有带我们上课,但是我们已经上了一节语文课。那节课,我们讨论的内容如下:

在人类科技快速发展中,我们的语文知识的总量,也在迅速发展。在电视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许多有意思的广告语,那一条又一条的广告语,就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有的广告商为了自己的产品销量更高,绞尽脑汁的想让广告语更有吸引力;比如:蚊香广告——默默无“蚊”,淋浴头广告——随心所“浴”,电动车广告——“骑”乐无穷……这些广告语是通过把成语中的字换成那个字的谐音字形成的,有的人认为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这玷污了祖国的文化,还会误导孩子;但有的人认为这样做没关系,还能做反面教材。其实无论是哪一种,都没有关系,因为这都体现了语言的魅力所在。

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地方方言,那些方言,体现了那个地域的文化色彩,我的家乡在宣城,这里的方言十分有趣,例如:昨个儿——昨天,更照——今天,明个儿——明天,不犯足——不可能……有的人反对我们有的时候用方言,其实我们是说着玩;有的人甚至写出这样的广告词:外语是可贵,方言价更高;学了普通话,两者皆可抛。其实他们不必这样做,每个地域的方言体现了每个地域的文化色彩,而这些美妙的色彩为语文这张图画添加了精彩的一笔。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是在于我们是否善于发现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