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家长“四不减”,一定要做到

时间:2022-03-29 作者:Gourmand

“双减”,不减父母的担当

双减政策下的家长“四不减”,一定要做到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学校。

当外在资源变得有限的时候,一个孩子的成长,几乎就取决于父母的。

“双减”之后,家庭要及时“补位”。

1. 父母的认知要提高

双减,减的是孩子的压力与负担,不减父母的责任。

双减以后,孩子之间会拉开更大差距,未来也会为社会分层。

家长真的要成长起来,跟上时代的步伐,顿悟双减的本质,提前为孩子做好规划。

2. 父母的责任不能减

育儿,挣再多的钱,抵不过孩子败家一年。

孩子不能只有简单的经济投入,还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情感、智力、陪伴、学习、沟通的投入。

这对父母是极大的考验,必须履行好陪伴、管理和督促的责任。

3. 父母的要全面

,不能光靠老师,家庭也很重要。

双减以后,父母不能再唯分数论,要想办法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创新意识等等。

一个家庭就是一所学校,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家庭任重道远。

“双减”,不减习惯的培养

回归学校后,孩子拼的就是在学校怎么学,在家怎么学。

这一种能力就是学习习惯,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指望老师的灌输。

习惯的养成,最重要还是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父母、来自于言传身教的力量。

1. 孩子优秀与否取决于习惯

陶行知说过:

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

古往今来,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由他们的好习惯所成就;失败人士之所以失败,是由他们的坏习惯所导致。

一个自律、爱学习、勤于反思、积极进取的孩子,他的未来不会差。

2. 减负增效从培养习惯开始

双减后,孩子没了补课,少了作业,多了自主时间。

不想孩子荒废学业,就要抓住这一“空档期”,着重给孩子培养习惯。

减负的最优方式就是培养习惯,在好习惯的帮助下,即使没有“外力”帮助,孩子也能不断进步。

3. 家庭重点是培养习惯

小学阶段,父母应该重点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自觉学习、专注做事、学会坚持、做事有计划、学习有方法、注重时间观念等习惯。

从小为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家长最应该做好的一件事情。

“双减”,不减陪伴的质量

成功的,不在于投入多少金钱,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父母付出了多少,孩子就会反馈多少。

双减后,陪伴是最好的。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曾对790个不同年龄和阶层的孩子跟踪调查,研究发现:

当父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时,孩子的学习成绩、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都会得到飞速增长。

相反,没耐心顾及孩子学习和心理培养的父母,更容易产生亲子矛盾。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的安全感所在。

在父母的支持与鼓励下,孩子更能够自信地探索未知,突破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

1. 给孩子多一些理解

少一些唠叨,少一些说教,多一些倾听,多一些理解。

成长阶段的孩子,每每遇到难关与险阻,都希望有父母在身旁扶一把。

2. 给孩子高质量陪伴

父母早期的陪伴与爱,决定了孩子的人生底色。

“双减”后时代,更需要给孩子高质量陪伴,让陪伴变得更有针对性。

3. 给孩子正面的示范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的三观形成、习惯养成、品行修炼都需要父母的全程参与和正确引导。

父母好的示范,就是摆在孩子面前最直观的教科书,家庭生活的每一点滴都是。

“双减”,不减家校的配合

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两个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一原则出发,无论在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孩子,老师离不开家长,家长也离不开老师。

“双减”之下,家长与老师配合得越好,孩子的就越成功。

1. 请善待对孩子严格的老师

亲其师信其道,请理解与善待每一位老师,尤其是对孩子严格的老师。

他们顶着风险去管教,不辞劳苦地鞭策,付出的时间与心血难以估量,值得我们的理解与尊重。

2. 请尽力配合好老师的工作

关注孩子的学习,积极参加家长会,主动与教师沟通,支持学校的工作。

这样既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又可以和老师有更多的沟通机会,给孩子更好的。

3. 请担负起家校共育的责任

孩子,从来都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三位一体。

老师承担学校的责任,家长承担家庭的责任,真正做到家校共育,受益的就是孩子。

一个孩子最大的幸运,莫过于既拥有恪守职责、眼中有光的老师,又拥有以身作则、永不缺位的家长。

希望我们的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的接力中,一步步迈向真正的人生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