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如火如荼,各地学校也都在配合双减政策进行各种微调,从教学模式到对于教师的管理等等,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减政策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变“要我学”到“我想学”,同时以玩促学,大力提升学生的非智力方面的能力水平,培养合格的建设者!那么既然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一定会面临一个实际问题,那就是学生是否有选择老师的权利?是否可以根据自己的判读对老师进行考核?
我的观点是:学生应该可以自由选择老师,并且对老师进行考核!
一、传统的学校主导分班级模式弊端重重:传统模式下,学生进入学校之初,都是由学校根据学生成绩进行所谓的平行分班或者叫阳光分班,似乎这样就是最公平的,其实殊不知这样的分班根本就是弊端重重,甚至会对后续的老师进行考核等问题带来种种的不公平:
1、孩子的入学成绩是否真实?
这里所谓的真实与否除了考试过程中存在的个别作弊行为以外,更加重要的是中学尤其是小升初阶段孩子的成绩很多是不稳定的,一考定所有的模式,完全掩盖了孩子的差异性,比如有的孩子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但是就是考试这两天因为生理或者心理的问题导致了发挥欠佳,就成了非优等生,而这样的非优等生却恰恰有可能成为将来的潜力股,那么按照孩子的入学成绩去分班,谁抢到这个孩子,谁的班级反而成了好事,这本身就是非常不公平的!
2、分班是否真的能做到平行分班和阳光分班?
答案是几乎不可能,除去孩子们考试过程中的失误等客观存在的事实以外,其实就没有一种完全公平的分班方法,假设一个学校有十个班,那按照名词,第一名在一班,第二名在二班,那么第十名就在十班,那凭啥就非得是十班第十名呢?有的地方是班级分好了以后,老师抓阄去哪个班级,但是问题在于,老师既然可以抓阄,对于学生尤其是位于前列的学生,老师为什么不可以抓阄呢?
二、学生选择老师,学生对老师进行考核,或许更有利于学生及老师的成长!传统的分班模式其实也不是什么所谓的真公平,只能说老师们抓到哪个班,就是天意了,这就相当于学生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分到了一个自己毫不了解的班级体里面!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反过来,学校在新生入校前就要组织学校老师进行述职,将老师们的述职视频包括相关介绍资料呈现给所有学生,由学生进行初选,所谓的初选是为了避免所有学生都选择某一个或某几个老师的极端情况,初选结束根据孩子们的意愿先对能够成班的班集体进行组建,然后对于剩余多出来的或者人数不足的再次进行调剂,剩余学生在剩余老师当中再次进行选择,直到最后组建完毕!
此外,在班级正常运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于老师的教学做出自己的评价,由此作为学校考核的重要依据,有些人会担心学生的判断带有个人感情色彩,但是难道成人就不带感情色彩了吗?关键在于没有学生的考核,仅凭成绩是赤裸裸的不公平,因为班里学生的初始成绩本就是不公平的!
当然,这样的班级组建当然也不完全公平,但是最起码跟学校主导的分班不公平相比,我们可以确保尽可能多的孩子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的选择,这样才能可能让“亲其师信其道”的理念真正得以贯彻实施!
双减政策之下,很多老师依然没有想清楚自己未来的职业模式走向,依然没有意识到该从哪些方面去改进,包括学校对于老师的考核,说实话并没有产生正向的激励与导向,依然是分数和成绩,虽然表面上不给学生排名,背地里却把所有的排名都压在老师身上,什么平均分、优秀率等等,整的老师表面高喊双减,私下里却加倍的进行应试教学,这样的现象不解决,未来包括孩子和老师,将不会有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