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教师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要偏爱学生,精心备课、用心上课,那么教师读了相关书籍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大黑猫文档网和大家分享的关于《教师的挑战》教师读书心得范文相关资料,欢迎您的参阅。
1、在儿童掌握学习技能之前,形成自然的学习氛围仍是一个先决条件,要在教学中留意以下几点:
第一,更加重视那些“奇趣”的发言,而不是“好”的发言。 第二,教师要一边琢磨教学的展开对儿童而言是否天然形成,一边推进教学的进程。
第三,当教师倾听儿童发言的时候,应着眼于:这个发言同儿童的内在品性有什么关联,这个发言是由谁的哪一句触发的,这个发言同一直的学习内容有什么关联。
第四,在儿童们凭借自身的力量把这样那样的发言连贯起来理解之前,教师需要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
2、要进行以边缘化儿童为中心的教学就需要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尊严有深刻的体验和共鸣,首先得是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期待与意志。
(这一点我做得不太好,虽然有时候上课也经常提问他们,但是缺少一些鼓励性的话语,他们发音不准确时只会一遍遍地纠正他们,让他们更加没自信。应该从他们自身的水平出发,有一点进步就及时鼓励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众多教师无论怎样进行“倾听”指导,仍难以培育课堂中相互倾听的关系。这是因为教师所进行的倾听教学,多半是让儿童倾听自己话语的一种教学,而不是在儿童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教学。
(有时候很想让学生多说,但由于时间关系,怕内容讲不完,总是在他们讨论特别激烈的时候把他们拉回自己主导的课堂。)
4、在教师创造教学的力量中,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不过是占了三成而已,剩下的七成就取决于教室能够在何等程度上尊重每一个儿童的思考与感情;能够在何等程度上引发每一个儿童潜在的可能性。
5、儿童的阅读不应当区分好坏,如果不以“任何儿童的发言都很精彩”为前提来组织教学,合作学习的关系就不可能生成。
关于《教师的挑战》教师读书心得范文
近来在教学上,我遇到了许多的苦恼,教学的心都是浮躁的,想从书里头求得一知半解,便开始阅读《教师的挑战》。佐藤学老师说: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利,尽可能提高儿童的学习质量。这句话让我反复思量,不禁想起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里有一句话:寻求并找到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这两句话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相距甚远,但仔细咀嚼却可发现,两者有着共同的追求。基于当前的教育,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学校里多的是埋头苦学与无益劳动,少的是快乐和坚实的进步。那么夸美纽斯所寻求的教学方法是什么,佐藤学认为的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是怎样的挑战?怎样让课堂变得有趣,让学生能够愉悦地学习呢?我不停地琢磨、研究。佐藤学老师记录的一个个鲜活的教学例子,就像一面镜子,供我对照、反思、感悟。终于,我“触摸”到了真谛——尊重与信任。尊重与信任,看起来简单,实际要做到却很难。在教学中,教育经验不够丰富的我们往往容易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主观地要求学生如何去完成,或掌握到某种程度,而总是忽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略了他们的许多想法和感受。试问,我们有多少次因为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直接否定了学生的想法?又试问,我们有多少次因为学生的回答不够完美而表示出不耐烦的神情?实际上,学生的这些想法可能更有生活的味道,可能更有实践的意义。回想一下,我有多少次为了使课堂教学环节能够按部就班,能够按照备课时预设的方向“走”,而对学生的“别出心裁”选择忽视。由此可见,尊重与信任绝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么容易做到。佐藤学在书中提到,我们与学生应坦诚相见,不折不扣地接纳,而不是只选择那些所谓的“好的发言”,正如书中所说,教师若只寻求“好的教学”,就会把“好的发言”串联起来展开教学以致这种教学陷入单调而乏味的误区,所以,尊重在教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人不卑不亢、不俯不仰的平等相待,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
课堂,是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构筑而成的,因此,学习也应给与所有人应有的权利。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每节课,都是一棵树苗,学习的目标就是主干,“好的学生”“好的发言”“好的思路”……把所有的“好”串联起来,树干当然会粗壮。但是少了枝干的发展,树木就只剩主干光秃秃的存在,就没有了枝繁叶茂的朝气。所有学生的参与,所有学生的课堂表现,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才能让课堂焕发无限的可能和生机。尊重每个孩子,学习才能饱满,课堂才有活力,教学才有生机。我们要尊重所有,利用有效的'“串联”、“反刍”,使学生朝着更加有效的思路进行思考和学习。
语言是教师对学生表达尊重最直观的一种方式。语言的魅力彰显出一位教师的学识、气度与涵养。从《教师的挑战》这本书上我也习得了语言的有效运用,发现它能使课堂的流程更加顺畅。比如:“这一次,大家坐在原位上,每个人再来读一遍,好么?”“听了某某君的发言,我认为……”“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以上几句课堂语言,让我仿佛也置身于这节课中,深刻感受到这位老师不仅在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还努力用这些毫无命令式但充满温度的话语将课堂串联起来,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陡然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教学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在教学中,我往往由于学生各种各样突然性的回答而无所适从,只好选择性地回避掉这些预设外的问题。而书中的一个案例,教师对于学生看似“错误”的答案的回应,不是否定,也没有逃避,不是“为什么这样认为?”,而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样的发问,就能引发学生回归文本,重读文本,在课文的一些细节处,联系生活实际,于是发现这种“错误”背后所隐含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文本没有直接叙述出来的事实,从而豁然开朗。这不正是我缺乏的吗?教师的倾听与串联在课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书中所言,“教师在课堂中,要将学生与教材串联起来,将学生与学生串联起来,将教材与生活串联起来,将新知识与旧知识串联起来。”不单单只是把“好的发言”串联,还要给看似“错误”的学生机会,让学生学会把观点和所学内容串联,这不正是在授之以渔吗?
夸美纽斯所要寻求的“可以使教员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的教学方法,正在我们“自主、合作、探究” 的课堂中实践着。如何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我认为小组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实现方式。那么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这无疑是很多新老师和我一样需要学习探究的。通过书中的案例和介绍,我得以借鉴:
首先,要考虑分组的问题,学生有着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格的差异、学习兴趣的差异。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差异,一个小组应该有学习能力强的又有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这样可以进行互助;然后是学习兴趣的差异,一堆偏爱语文而一上数学课就想睡觉的学生显然不能放在一起,小组中喜欢数理的学生可以很好地带动那些对数理兴趣不那么大的学生。最后是性格上的差异,一个小组应该有性格外向的和内向的,这样才能互相带动、和谐相处。无论是哪位同学,都渴望得到老师课堂上的关注,所以让每位同学都有责任与担当,让游走在学习边缘区的同学都有自己的归属感,找到每个人的“闪光灯”,让他们都有事可做。由此,我也找到了组织教学和落实教学的“金钥匙”。“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诚挚是架通心灵的桥梁。”书中得法,运用此法,还得结合实际。参阅了许多资料,我正在计划实施“人人是组长”的小组合作计划——每个小组设立“学习组长”、“作业检查组长”、“背诵组长”、“大组长”。这里头最重要的是大组长的人选。我想打破一贯的思路,大组长不是选择综合能力最强的同学,而是选择相对弱势的同学,让他感受到老师的信任,让他有事可做,让他找到自身的价值,也让他能想办法融入班级融入课堂。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队名和章程,有了响亮的队名,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就像找到了组织一样。有了队训,每个成员可以有章可循,自觉遵守,同时也为成员间的互相监督创造依据。学生按照这种分组方式,建立小组内的互相监督机制,也建立小组间的竞争机制。有竞争才有动力,小组与小组之间是要对抗的。可以评选每一天、每一周、每一个月的最佳展示团队、待进步团队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小组合作,不止是我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学生间互相的尊重。瞧:我们正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所有的伙伴。
“倾听,串联,合作”这些都必须以尊重和信任为基础,而尊重与信任正是构成“宁静的课堂革命”的关键因素。对于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挑战。知识有待充实,经验有待累积,方法有待学习,挑战却无时无刻。可这一切,都不能阻挡我前进的步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关于《教师的挑战》教师读书心得范文最近,我在读由钟启泉教授翻译的日本佐藤学教授的专著《教师的挑战》一书, 在实施生本理念的时期读这本书,感觉到日本教学改革在教育哲学的认识上更为深刻: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我们的课堂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
读着以上这段话,似乎已经感觉到了中国教育孜孜以求的所谓“公平”与“质量”,不仅仅是通过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来实现,更重要的应该是致力于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前者是一种认为的假设,后者才是真正的可能。
因此,追求教育的公平与质量,并不是什么难以办到的事情,完全可以从身边的日常行为开始。
1、教学的基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个儿童。我们要尊重和接纳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常常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很难。随着中国班学额的暴涨,50个学生基础不一,个性不同,要关照到每一个儿童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很羡慕日本的班级,学校规模不大,20多个孩子以U型排列围聚来老师身边,这样的教学真是别样的风景。中国教室里的学生多,怎么办?我个人以为不是放弃合作学习,而是更有同伴相互学习的必要,只要我们平时训练好小组合作的常规,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广西教育已经提供了这样一个成功的样板。
2、从相互的倾听走向合作的交响。在佐藤学教授的这本书里,在不断地重复着三个关键词:倾听——串联——反刍。实际上这三个词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从倾听开始,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教师的作用就是不断地调适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水平,要求迅速作出反应,或比较或争论或整合或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最后一个环节的反刍,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学习的自我建构,它的意义在于把知识纳入个人的经验系统。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时尚的词——给力,课堂要给力,给学生发展智慧的力量,让课堂上的每一次相遇,都能努力变成向难度挑战的过程,成为学生智力生活中最美妙的交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响”,那就是思维的碰撞与交锋,只可惜,在我们的脑子里,往往考虑的是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要教哪些知识,而常常忽略了活生生的儿童,忽略了儿童与身俱来的探索欲望和学习能力。
课堂有时看上去像大海一样沉默,但在海底却正在发生着剧烈的运动,而这种力量恰恰是难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许,我们的课堂教学风格正在发生着静悄悄地变革。